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值得答一下,因为我见许多朋友都不懂。

一般人顾名思义,奔波就是奔奔波波的意思,奔波儿灞是个鲶鱼精,灞波儿奔是个黑鱼精,两家伙由于精明伶俐,因此被九头虫重用,是个跑腿的劳碌命。因此叫了奔波的名字。这个解释当然好,但是却忽略了后一个字,㶚。㶚只有一个意思,就是灞河,灞河是渭河的支流,源出蓝田县东秦岭北麓,西南流纳蓝水,折向西北经西安市东,过灞桥北流入渭河。

如果说这两条鱼是大唐灞河的,经过数千里漂泊来到祭赛国的碧波潭给九头虫打工,说实话的确也够奔波的。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渭河与碧波潭不通。渭河属于黄河支流,祭赛国属于西藏地界,黄河北源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支脉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发源于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不经过西藏。

上面这段不重要,重要的是下一段。

唐僧师徒进了金光寺,拯救金光寺的和尚,金光寺方丈说,我们这里叫祭赛国,当年四夷朝贡,南月坨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即女儿国),西本钵国。

本钵国是个什么国?钵通蕃,本钵国也就是吐蕃国。吐蕃国有个原始宗教,名叫苯教,苯是本巴的音译,即bon--pa,是一句交通神灵的咒语,相当于道家的急急如律令,佛家的六字真言或者基督教的阿门。本巴两个字也被称为奔巴,崩波,奔布尔。

由此可见,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兄弟应该来自本钵国。他们的名字就是本巴两个字的外延。意思就是说,这是两条来自本钵国的鱼。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这是两个小妖的名字,吴承恩在诙谐幽默的同时,我认为也是有其目的。在上一篇的问答中,通天河的这场戏我认为影射的是明朝锦衣卫和嘉靖皇帝,也是对应于原文第六十二回来说,而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也是出自于六十二回。所以,在这里,我认为这依然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影射,而影射的目标还是锦衣卫这个名声不好的机构和嘉靖皇帝。

就我认为,这两个小妖的名字不能单独来看,应全文上下呼应来看。以原文第六十二回来说,至少应从三个方面来互为印证,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下面我们进入正文,一步步来说。

一、“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到底是诙谐幽默还是蕴含深意?

对这两个名字,很多的解释都牵涉到藏语佛经这些,或者是地名国家的说道,我觉得都很牵强,吴承恩应该是没想这么多的。我还是倾向于这就是吴承恩家乡的一些方言俚语,带有一丝谐音骂人的味道。

其实问题不必太复杂化,这两个名字从字面上来看,表达的就是“颠倒”的意思。

原文第六十二回:那怪物战战兢兢,口叫“饶命!”遂从实供道:“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

名字“颠倒”,那要“颠倒”的是什么呢?原文中这两个小妖一个是鲇鱼,一个是黑鱼,这才是重点的地方。很多人也都只盯着名字去琢磨,而忽视了他们的本体,为什么吴承恩选这两种鱼?

其实说开了很简单,就是这两种鱼的基本习性。鲇鱼白天睡觉,晚上出来寻食,黑鱼是白天寻食,晚上不出门。这些鱼的习性对于天天“之乎者也”的大人物来说,可能不是很清楚,不过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来说,算不得大学问。而电视剧中对这两个小妖的人物设计也很耐人寻味,一个脸黑,一个脸白,就算是巧合吧!

而这样的习性对应颠倒的名字,吴承恩在这里诙谐幽默的同时,真正想说的,我认为就四个字:“黑白颠倒”!那么“黑白颠倒”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我们顺着这条线继续原文。

二、金光寺僧众的遭遇与碧波潭万圣龙王一家老小的结局,这代表了什么?

先看下面原文:

原文第六十二回:昏君更不察理,那些赃官,将我僧众拿了去,千般拷打,万样追求。当时我这里有三辈和尚,前两辈已被拷打不过死了,如今又捉我辈问罪枷锁。

原文第六十三回:孙悟空对九头虫说:…快将宝贝献还他,免汝老少全家命。敢若无知骋胜强,教你水涸山颓都蹭蹬!…………

龙婆:……如今被你夺来,弄得我夫死子绝,婿丧女亡,千万饶了我的命罢!”八戒道:“正不饶你哩!”行者道:“家无全犯,我便饶你,只便要你长远替我看塔。”………把龙婆琵琶骨穿了……把龙婆锁在塔心柱上,念动真言,唤出本国土地、城隍与本寺伽蓝,每三日送饮食一餐,与这龙婆度口,少有差讹,即行处斩,众神暗中领诺。

九头虫偷了金光寺的佛家舍利子,皇帝认为是和尚监守自盗,所以寺庙的三辈和尚“前两辈已被拷打不过死了,如今又捉我辈问罪枷锁”。这明显就是冤假错案,而且还是全寺和尚遭殃。

因为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个小妖,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剩下的和尚都放了出来,不过白死的和尚也只能是白死,没有人来负责。孙悟空打上门去,对九头虫说,不交出宝物,那么就是“老少全家命,教你水涸山颓都蹭蹬”。而最后的结果,九头虫丢了一个头,“径投北海而去”,估计也是九死一生。剩下的家人,除了一个老龙婆,尽皆丧命。就算没死的老龙婆,也是将“琵琶骨穿了,锁在塔心柱上,每三日送饮食一餐,少有差讹,即行处斩”,这就是生不如死。

而孙悟空的话中“家无全犯,我便饶你”,明明知道“家无全犯”,但事实结果就是“全家遭殃”,这难道不是冤假错案。就九头虫偷宝这件事情来看,对百姓的伤害极小,而平时他们也没有别的恶行。就算罪已至死,但让人全家陪葬,对应于金光寺的祸及三辈,这里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句话:酷刑、祸及无辜!难道吴承恩想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第六十二回:三藏道:“既拜为上邦,想是你这国王有道,文武贤良。”众僧道:“爷爷,文也不贤,武也不良 ,国君也不是有道………

三、孙悟空的八抬大轿以及黄伞一柄是什么意思?

原文第六十二回:……那当驾官即备大轿一乘,黄伞一柄,锦衣卫点起校尉,将行者八抬八绰,大四声喝路,径至金光寺……呆子当面笑道:“哥哥,你得了本身也!”行者下了轿,搀着八戒道:“我怎么得了本身?”八戒道:“你打着黄伞,抬着八人轿,却不是猴王之职分?故说你得了本身。”行者道:“且莫取笑。”

这里的描写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矛盾的地方太明显。我认为,在这一段里,吴承恩就是用孙悟空做戏,影射嘉靖手下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在上一个问答里,我说了吴承恩用灵感大王影射陆炳,用观音影射嘉靖皇帝,而在这第六十二回里,灵感大王换成了孙悟空。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还是出在上面的原文中,我们来细看:

1、“八抬八绰”就是八抬大轿,这不是什么人都能用的,在明清时代,八抬大轿只能是三品以上大员才能使用。

2、黄伞就是“华盖”,这是帝王专用,猴子座八抬大轿,享受帝王专用“黄伞”,吴承恩用意是什么?

3、原文“锦衣卫点起校尉,将行者八抬八绰”,无疑锦衣卫这里就是行使仪仗的职能。而锦衣卫在明朝除了抓人办案,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皇帝专用的仪仗队。

4、八戒道:“你打着黄伞,抬着八人轿,却不是猴王之职分?故说你得了本身”。猴王就是齐天大圣,虽然这个“齐天大圣”不能和玉帝相比,但名头上就是帝王待遇。

为什么我说在这一回里,吴承恩是用孙悟空来影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呢?对照上面四点我们来看,陆炳因为有救驾之功,所以深得嘉靖皇帝的信任,他的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在明朝就是正三品的官。明史记载:嘉靖三十五年三月,帝赐给进士恩荣宴。按惯例,锦衣卫列席在西边,皇上因陆炳之故,特命锦衣卫上坐,排在二品官之末。按陆炳的级别,出门就是八抬大轿。

同时,因为深获帝心,陆炳是明朝唯一一个三公兼三孤的官员。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三孤是“少师、少傅、少保”,堪称史上最强锦衣卫。就历史评价来说,陆炳是好坏参半,他贪财,并且心狠手辣,首辅夏言可以说就是死在他的手上。但是他也救了一些人,俞大猷就是其中之一。公平点来说,陆炳算不上好人,但也不算是很坏的人。不过,做为皇帝的爪牙,身居锦衣卫指挥使,底层老百姓对他是没什么好印象的。

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陆炳在任上猝死,当时也就五十一岁。嘉靖皇帝非常悲痛,追赠他为忠诚伯,谥“武惠”。而皇帝赐给他的祭品有十六坛,这就是相当于帝王的规格了。而在明朝,就祭葬规格来说,一品大员也就是九坛。这个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网上是可以查到的。

三品以上大员出行的仪仗,帝王的祭葬规格,本身又是锦衣卫指挥使。对应于原文的八抬大轿,带黄伞,锦衣卫开道。做为同一时期的人,你说吴承恩这是在写谁呢?

同时,对于这一段原文,孙猴子坐上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声势浩大,不能不让我想起一个成语:沐猴而冠

这个成语的典故是说,项羽进入咸阳后就杀百姓及已投降的国王子婴,放火烧了阿房宫,掠夺大量金银财宝准备回江东地区。于是有人在背后讥讽,楚国人是戴着帽子的猴子。猕猴戴上帽子装成人样而兽性不变,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并窃取一定权位的人。而祭赛国里所有事情的起源,就是因为佛门至宝舍利子,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争夺宝贝。所以,我觉得,吴承恩这里如此行笔,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想骂人!

综上所述:在原文九头虫的这一章节里,脉络是清晰的,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代表的就是事情的“黑白颠倒”。金光寺和尚的遭遇和九头虫一家的结局,代表的是冤假错案和酷刑。孙悟空的八抬大轿,代表的就是锦衣卫指挥使陆炳,也就是皇帝手下的暴力机构。因此,这所有的一切,就是吴承恩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影射,其中心思想就是金光寺和尚的一句话:“文也不贤,武也不良 ,国君也不是有道”。

而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结局也是让人值得回味,他们最后被孙悟空一个割掉耳朵,一个被割掉了下嘴唇。原文:“将金箍棒吹了一口仙气,叫“变!”变作一把戒刀,将一个黑鱼怪割了耳朵,鲇鱼精割了下唇”。为什么要割耳朵,割下嘴唇?耳朵是用来听人说话的,如果说“忠言逆耳”,皇帝不想听,那就和没有耳朵一样了。皇帝如果不想听,下面的人最好就别说了,不然就会被割掉嘴唇。这里面的味道,我觉得吴承恩依然是想骂人!

在原文第六十二回中,唐僧扫塔,这塔十三层高,唐僧扫到第十层,腰酸腿痛扫不动了,让孙悟空将余下的三层塔扫干净。原文:行者抖擞精神,登上第十一层,霎时又上到第十二层。正扫处,只听得塔顶上有人言语,行者道:“怪哉!怪哉………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兄弟出场,故事展开。但这里好像遗忘了一点事,就是最高的第十三层塔却没有继续扫,是吴承恩忘记扫了,还是吴承恩觉得这一层已经无需再扫,大家如何认为呢?

孙悟空走下八抬大轿,对猪八戒道:“且莫取笑”。吴承恩在诙谐幽默的同时,隐隐之间,还是两个字:骂人!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神魔小说《西游记》以奇幻、幽默见长,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语言风格上,也体现在角色的命名上。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原著就会发现,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名字幽默、奇特,读后让人莞尔一笑的小妖怪。例如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手下的精细鬼、伶俐虫;万圣龙王手下的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红孩儿手下的云里雾、雾里云、急如火、快如风、兴烘掀、掀烘兴以及赛太岁手下的有来有去等等。这些小妖出场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西游记》平添了更多幽默元素。

这些小妖的名字,看似信手拈来,命名的很随意,但实际上都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下来的,背后有着很深的意义:有些名字反映的是小妖本身的特点,有些小妖的名字则体现了妖王的愿望,还有一些小妖的名字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下面我们就以乱石山碧波谭万圣老龙王手下的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这对小妖为例,来深入解析一下这些听起来幽默、风趣名字的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意义。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出自小说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原本是乱石山碧波谭万圣老龙王手下的两只鱼精。此前,万圣龙王与女婿九头虫合力偷走了金光寺塔中所供奉的舍利子佛宝,因为害怕路过此处的孙悟空帮助寺中僧人追讨佛宝。于是便派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两个小妖到佛塔打探消息,结果被孙悟空逮个正着。书中写道:

那怪物战战兢兢,口叫“饶命!”遂从实供道:“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儿灞,我叫做灞波儿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

见此情景,孙悟空毫不手软,直接将两个小妖捆绑起来,并对他们进行严加拷问。之后在两位小妖的引导下找到了万圣龙王和九头虫居住的地方。奔波儿灞、灞波儿奔最后的结局也是十分悲惨:一个被猪八戒割下了耳朵,另一个被割了下唇。从小说中来看,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作为两个底层小妖,没有什么法术,也没什么地位,只能被万圣龙王和孙悟空呼来喝去,充当他们的眼线。等到他们目的达到,两人也就失去了价值,于是被残忍割下耳朵和下唇,弃之于碧波谭潭水中自生自灭。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两个名字也恰好说明了鲇鱼怪和黑鱼精两位小妖的地位和使命。奔波儿灞的谐音为“奔波儿吧”,灞波儿奔的谐音为“把波儿奔”,意思很明显,就是在别人的压迫下奔波劳累,替别人卖命。小说《西游记》尽管描写的都是一些神仙鬼怪、妖魔道僧,但与人类的封建社会一样,同样有着浓厚的等级制度。那些藉藉无名、处在底层的小妖,与封建社会中的普通劳苦大众一样,只能任凭统治者呼来喝去,奔波劳累。等到他们年老体衰、失去价值,就会被无情丢弃,任其自生自灭。

除此之外,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这两个名字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在小说中,祭赛国同大唐一样也是一个大国,实力非常强大,周围不少小国都向其称臣并朝贡。第六十二回写道:

众僧跪告:“爷爷,此城名唤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年年进贡美玉明珠,娇妃骏马。”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祭赛国西面,有一个名叫本钵国的国家。从实力上来说,这个国家与祭赛国有很大差距,因此才会年年朝贡。而本钵这个国名的谐音即为“奔波”,与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两位小妖的名字一致。因此,这两位小妖的名字中也暗含着他们的来源——本钵国,并代表着这个国家中处于底层的老百姓。

作为一个小国,本钵国国力不强,根本无法与东面强大的祭赛国相抗衡,因此只能俯首称臣年年纳贡。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统治阶层的不满,因此便想办法打击祭赛国。小说中将万圣龙王比作本钵国的统治者,将奔波儿灞、灞波儿奔比作本钵国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盗宝行为则是打击祭赛国的一种手段。但这无异于以卵击石,没有强大的国力,最后只能惨淡收场,万圣龙王被孙悟空打死,奔波儿灞、灞波儿奔被猪八戒割伤丢弃,最后也难免一死。乱石山碧波谭的故事,反映了古代藩属国的艰难处境和悲剧命运。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看似不经意的两个名字,实际上却大有深意。小说《西游记》以鬼怪妖魔、神仙佛道为主角,讲述的却是人世间的道理,反映的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评价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关注传统文化,解读经典名著,我是三夢遊水,欢迎与我交流讨论,一起成长~

答:很奇怪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更奇怪会有些人虚头晃脑,瞎解释一通。

之所以奇怪会有人问这个问题,是因为“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名字太容易理解了,一目了然,没什么问的必要。

其实,在《西游记》中,凡作小妖名,都没有什么特别深的寓意,全是作者信手拈来,幽妖精们一默,达到一种生动诙谐的喜剧效果,让人心中莞尔,会心一笑。

比如说,平顶山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派出收拾孙悟空的精细鬼、伶俐虫。

听这俩名字,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俩家伙是个办事精细、伶俐的能手,要不然,两妖王也不会托负这么重要的使命给他们。

但是,这俩家伙计算来、计算去,却着了孙悟空的道儿,吃了大亏,即所谓的精细、伶俐,其实是个粗陋、颟顸的糊涂鬼。

清代评点家张书绅乐得捧腹大笑,挥笔点评说:“精细者转吃精细之亏,伶俐者反被伶俐之误。”

还有红孩儿的六个心腹小妖,一个叫做云里雾,一个叫做雾里云,一个叫做急如火,一个叫做快如风,一个叫做兴烘掀,一个叫做掀烘兴。

云里雾和雾里云,是说他们的智商如坠云雾里,头不知是头,足不知是足,做事糊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果然,他们见了黄牛就当马牵,见到孙悟空变的牛魔王,不分青红皂白拉起就往家里带。

张书绅给他们的评语是:“云里雾里并没个实际。”

快如风和急如火,说的是他们性子急,书里写他们回火云洞禀报时的情形,用了一个“撞”字,即“快如风、急如火撞进洞里报”,可谓形神毕现。

兴烘掀和掀烘兴,是说他们莽撞不知轻重。可不是?半路见了变成牛魔王样的孙悟空,二话不说,扑通跪倒就拜,让人喷饭。

还有黄狮精手下的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其实一点也不刁、一点也不怪,都是老实巴交的小妖精——黄狮精给他们二十两银子去市集买肉,一路碎碎念着,精打细算,要从牙缝省下点做私房钱,半路就给孙悟空定住了身。

朱紫国麒麟山獬豸洞赛太岁的手下小妖叫“有来有去”,替赛太岁去朱紫国下战书,孙悟空一棒把他干翻,揶揄了一句,说:“这厮名字叫做有来有去,这一棍子,打得有去无来也!”

观音禅寺里的两个小和尚不是什么妖精,但他们的名字也非常富于喜剧效果,一个叫“广智”,另一个叫“广谋”,替老方丈出谋划策,要赚取唐僧的斑斓袈裟,结果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一座观音禅寺,被烧成灰烬。

明朝思想家李贽读此,意味深长地说:“饶他广智、广谋,直弄得家破人亡,亦一省之乎!”

……

最后说回到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身上。

这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出来巡塔的小妖,奔波儿灞是鲇鱼怪,灞波儿奔是黑鱼精。

听名字就知他们是奔波劳碌的命。

果然,除了奔波劳碌、专干洒水打扫之类的垃圾活外,遇上了孙悟空,双双被捉。

也就是说,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名字,就是作“奔波劳碌”解;“儿”字和“灞”字,是意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那些说这两个名字属于藏语译音之类的人,都是瞎解一通,把简单的问题复仇化。

这个问题其实並不难理解,从字面上看,“奔波灞”“与灞波奔”两个名字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善于戏水弄波的意思。用在两个妖精身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明确了两个妖精是担当通风送信的角色。

这两个名字出自《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滌洗垢心惟扫塔,伏魔归正乃修心。

是说唐僧取经路过祭赛国,此国有一个名寺叫金光寺。因塔內有宝物佛舍利,日夜闪放霞光而闻名。不想突然下了一夜血雨之后,宝塔被污金光全无。国王怀疑是寺内和尚偷了宝贝,就把他全都监禁起来。

唐僧师徒到来以后,孙悟空在帮助师傅扫塔到十三层时,无意中捉到了两个妖怪。

那妖怪招供说;“我两个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差来巡塔的,他叫做奔波灞,我叫做灞波奔。他是鲇鱼怪,我是黑鱼精。”

同时也交待了佛塔舍利是万圣龙王的驸马叫九头虫的妖怪偷去的。后来孙悟空降服了九头虫,夺回了宝物。

宝塔又重放霞光,寺內和尚冤情都得以昭雪,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又出发。

奔波儿灞,灞波儿奔两个妖怪的名意思是:奔波儿灞是鲇鱼怪,灞波儿奔是黑鱼精。两个妖怪都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走差事的、、、。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鱼精的名字,我认为是《西游记》作者随便取的,因为是两个当差的,整天东奔西跑的,又是水怪,取带水部的字,来点舌音儿,显得妖精古灵精怪的,读着有趣,和其他回目里如精细鬼灵俐虫差不多,只是给主角出场前找个衬托,和甲某乙某没啥区别。《世说新语》《拍案惊奇》中不少押解公差都叫张千李万,难道也要找出相对应的原形不成?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一个鲇鱼怪,一个黑鱼精,一起在乱石山碧波潭修成了精,哥俩也修成了缘。自带猥琐气质,名字逗人,相貌惊人,言行雷人,他俩智商就像自己名字一样绕,整个蠢萌搞笑形象。

想起了精细鬼和伶俐虫,一看便知寓意,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又是什么意思?总不是乱取的,比如他俩不叫奔奔和灞灞。

小编会解释清楚,"奔波灞"仨字到底什么意思。儿化音就不说了,这字挺配他俩。


1.字面理解看似简单合理


两个笨头笨脑的家伙是万圣龙王手下的跑腿,贱贱的的名字,随时挨呼的衰样,一看就是劳碌命。他俩智商和待遇也证明了这点。

万圣龙王手下众多鱼鳖虾蟹吃香喝辣,混的那叫一个逍遥自在,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却是跑腿探子。一份苦差,一盘小菜,一把壶,一只碗,两个家伙的待遇就这?确实欺人太甚。

为什么唯独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被排挤呢?


命如其名,奔波劳累命。奔波儿,波儿奔,后者很像是调侃的回文。解释合情合理,吴承恩肯定有这意思。

问题是,灞怎么解释?若仅为此意为什么不叫奔波儿苦和苦波儿奔?为什么多个"灞"?

好了,下面说你不知道奔奔和灞灞。


2.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背后


先看西游记原文:

爷爷,此城名唤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丨西游记第六十二回

上面是众僧告诉唐僧师徒的原话。故事地为祭赛国,提到一个"本钵国"。梳理一下:


本钵国,看名字当是一个宗教邦国,处在西域之地(在祭赛国之西)。本钵当为化名,或者以某个真实存在的古国为背景。

本钵二字都是关键信息,钵读音bō。

现初见端倪,"本钵"和"奔波"谐音。问题还剩两个: 灞是怎么回事?"本钵"是什么国?


就长这样,还知道隐蔽……

3.奔波儿灞之"灞"

灞,自然想到灞河。灞河位于陕西,是渭河支流,难道吴承恩暗示两条鱼精来自灞河?

灞河发源于秦岭北坡,这离西域老鼻子远了,灞河里的鱼怎么会跑到西域呢?灞河全长才不足110公里。灞河古名称滋水。

很显然,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与灞河无关。


4.本钵国背景是哪个古国?


先看一个大家熟悉的西域国,吐蕃(bō)。

吐蕃,地处西域。"吐蕃"初为对"本教"法师的称呼,后成为对"本教"的称呼。就是说,曾经一度,吐蕃和本教属于捆绑概念。

钵和蕃,都读bō;"吐蕃"概念源自"本教"。本钵国大概就是吐蕃国之化名。


5.本教有什么玄机?


玄机就是解释了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

本教,又称苯教、苯波教(音译),后来联合国统一称呼为"本教",以方便规范。


本教是吐蕃国的原始宗教,其中一个分支叫"司巴本教(srid-pa-bon)",又常写成"srid-ba-bon"。srid-ba即"世间"之意,bon为"诵读"之意,又说"根基"之意。

古代藏语"bon pa"为动词,表"反复"(如咒语、祈祷。本教中有很多咒语反复诵读)。可推"bon pa"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


重点来了:

①srid-pa-bon丨原始宗教名,音译"司巴本",或简译成"巴本"、"巴奔"。

②bon pa丨咒语相关,音译"本巴"或"奔巴"

联系起来☞ 本钵国、巴奔教、奔巴咒……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灞译自pa/ba。原来他俩是来自本钵国的外国鱼精……


小编备注:

pa和ba的问题。国人对清浊辅音分的很清楚,但西亚、南欧等地区不同,port读成bort,pack读成back。假如吴承恩亲自听到过发音,他听到的一定是"bon ba"。


6.最后一个问题


上述名字来源看似合情合理合宗教,但还差最后一环才算严密☞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其形象设置符不符合原始本教文化?

原始本教把世界一分为三: 天、地和地下。本教神灵无数,本教认为,神灵是各种人事和社会活动成败和好坏的决定因素。本教巫术和祭祀就是祈求和慰问神灵,以便神灵顺应民意。本教主要教义"上敬诸神,中调家事,下伏鬼怪"。


可见,原始本教认为,各种神灵有好、有坏、有中庸。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就属于"下伏鬼怪"中的"怪"☞ 鲇鱼怪和黑鱼精!它们也专干坏事,先毒死和尚,又想毒白龙马。


这贱贱的模样,真想呼它一巴掌

小编结语

西游记虽为神幻小说,看着胡天海地乱扯,实际自有很多逻辑和寓意,一个宗教背景就不能乱来。取经路线不是随便走,人物角色不是随便设,名字当然也不是随便取。


回到主题: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俩名字与本钵国(吐蕃国化名)和本教有关,这哥俩背景就是来自本钵国的两条鱼精。

这也解释了另个问题: 为什么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不受万圣龙王待见?因为这哥俩来自祭赛国西面的本钵国,他俩是外来户!就哥俩长那熊样就不像本地鱼。

哎呀,这西游记里处处是人情关系,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种小鱼也逃不掉潜规则……

奔波是指辛苦,有忙忙碌碌地往来奔走的意思。表示他们两个就是“跑腿打杂”的路人甲

灞,注音bà。河,水名,在陕西。表明这两个属于水族,来自水下。

奔波儿灞,霸波儿奔 一个以四声结尾,一个以一声结尾,符合对联的“上仄下平”

虽然不太工整,不仔细看也有一点“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的反顺对联之妙

编不下去了……

作者吳承恩把人间很多丑陋丑恶邪恶现象都融入《西游记》这部名著中去了。针对当时社会的很多弊端和朝庭腐败,只能通过他那支笔,把神鬼妖魔人格化。奔波而灞,灞波而奔同那狮驼国小妖刁钻古怪,古怪刁钻都是红尘中生活现象。小妖为了有出头之日,他们为了生存随时都在奔波,灞者,水势泛滥。底层小妖们只有在汹涌大潮中去奔波。

这是两个外国妖精,用的是洋名。苯.勃尔巴,巴.勃尔苯。

这两个十分古怪的妖精,出现在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 缚魔归正乃修身”故事中,这段故事讲的是佛祖佛法东渐过程中,另外一支西教也在同时东渐,与唐僧取经是一对竞争关系。

说得更明白一点,这支西教就是来自罗马的基督教,大唐以来至明朝,都叫它“景教”。奔波儿灞,灞波尔奔就是景教东渐中的两条“食鱼鱼”。

既然如此,吴承恩为何给这两条鱼取了这样古怪的名字呢?

唐僧为何在祭赛国扫塔

唐僧前往西天拜佛求经,出发之前立誓“见塔扫塔”,但走到“六十二回”时,书中才正式写了一回唐僧扫塔。而且,还只扫了三层,余下的是孙悟空代劳了。那么,唐僧所扫的这座十三层在什么地方,为何又叫做金光寺呢?

书中说,唐僧师徒过了火焰山,再往西走八百里,便来到了祭赛国。祭赛国中有一座“敕建护国金光寺”,寺中有一座十三层琉璃宝塔,唐僧扫的就是这座塔。

唐玄奘为何要在祭赛国扫金光寺的琉璃塔呢?

却说师徒日行八百里,唐僧忽然勒住马问道:“悟空,你看那厢楼阁峥嵘,是个甚么去处?”孙悟空抬头观看,见是一座城池,吴承恩赞道:“龙蟠形势,虎踞金城,……真个是神洲都会,天府瑶京。万里邦畿固,千年帝业隆。”于是,孙悟空对唐僧说,这是一座帝王之所。

帝王之所就是都城,这座都城就是“龙蟠虎踞”之南京。城中的金光寺是护国寺,大明王朝的护国寺就是元朝所建的崇国寺,成化年间赐名的大隆善护国寺。金光,即指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以“金木水火土”为家族确定辈分,永乐皇帝朱棣这一代是木字辈,因此,他就是“金字辈”。金光寺琉璃塔塔顶舍利子大放光明,照耀祭赛国,说的不就是朱元璋吗?祭赛,就是祭祀之意。

金光寺琉璃塔总共十三层,塔有陵墓之义,这其中的寓意实在是有点“细思极恐”了——明朝不是有“十三陵”吗?《西游记》大致成书于万历年间,吴承恩又是如何知道这个“天机”的呢?

我只能理解,这是巧合。晋代开始造佛塔,也就是“造浮屠”,一般为五、七层,最高十三层。祭赛国金光寺的琉璃塔级别很高,故而是“敕建护国金光寺”。

唐僧扫塔,意在扫去血雨之污垢,让这座塔再度照应“龙蟠虎踞”之地。然而,这座宝塔上,却有两个妖精,一个是奔波儿灞,另一个是波灞儿奔。这两个妖精为何来到这里,又为何是如此古怪的名字呢?

一个是鲇鱼精,一个是黑鱼精

孙悟空抓住了波灞儿奔和奔波儿灞,一审得知,奔波儿灞是鲇鱼精,波灞儿奔是黑鱼精,他们是乱石山碧波潭万圣龙王派来的卧底,专门打探孙悟空什么时候来这里。

原来,前年的时候,万圣龙王施展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的舍利子佛宝,万圣公主又偷了王母的九叶灵芝。这两件宝贝都被养在碧波潭下,昼夜大放光明。

这段故事是什么意思呢?难道仅仅只是写的两个古怪妖精,孙悟空再次降妖除魔吗?

我认为,这段故事隐藏的是明朝的一段历史,那就是靖难之役。万圣龙王居乱石山碧波潭,大隆善护国寺又在明朝的都城,因而,乱石山、碧波潭指的是乱石堆成的景山和潭柘寺(潭)。

碧波潭,据说是吴承恩游览河南嵖岈山得到的灵感而写进了书中。我认为,这个“据说”很有道理,嵖岈山碧波潭的景观非常像《西游记》中的描述,因而,就有九头驸马、九叶灵芝。

九头驸马、九叶灵芝,其中的“九”说的是明初九大塞王。九大塞王是朱洪武所封的九个藩王,却又是这九大藩王中的燕王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夺位之后,便迁都北京,建造现在的明故宫时,所取之土石堆积成了景山(煤山)。由此,大明王朝的王气便不在金陵,祭赛国也就失去了光明。书中的那场“血雨”,其实燕王从北平起兵,杀到“龙蟠虎踞”之地,也就是靖难之役的写照。

鲇鱼、黑鱼都是吃鱼之鱼,《说文解字》中说:“鱼尾与燕尾相似”,因而,这两条鱼暗指的是燕王朱棣。

这回书的开篇词是一首《临江仙》,其中写道“乘鸾登紫府,跨鹤赴瀛洲”。紫府是哪里?就是北京紫禁城。

万圣龙王就是写的“万圣节”

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其中的“灞”肯定指的是灞水、霸陵,都在长安附近,长安又是唐代的都城,祭赛国就是一座帝王之所,也就暗喻了大唐的故事。

吴承恩有意写了一个万圣龙王、万圣公主,所指就是“万圣节”。

这段故事中说,“近被本寺贼僧,暗窃了其中之宝,三年无有光彩,外国这二年也不来朝,寡人心痛恨之。”

欧洲万圣节其中的一个传说,说的是每年太阳神都会被一个名叫Samhain的邪恶力量攻击并被囚禁六个月。书中所写的万圣龙王偷走塔上的宝贝,祭赛国失去光明,大抵与出自这个西教传说。

Samhain还有两个称号,分别是"Lord of Dead"、"Prince of Darkness",也就是死亡领主、暗黑王子的意思。奔波儿灞、霸波尔奔,恐怕就与万圣节有关了。

万圣节是基督教的神话,基督教是唐朝时开始东渐的。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聂斯托利派教士阿罗本等人来到长安传教,唐王朝在长安义宁坊建造大秦寺。这个教派自大唐传入之后到明朝时,都被称为“景教”,意即“正大光明之宗教”。这不正是祭赛国金光寺十三层琉璃宝塔上的“光明”吗?

景,字形是太阳照耀京城。吴承恩写的是京城,以基督教万圣节太阳被偷走的寓意,暗示西方宗教的进入对当时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西游记》中与唐太宗往地府送南瓜,暗示大唐时西教的进入,南瓜灯就是万圣节后来演变的习俗。在没有南瓜的时候,万圣节用的是萝卜灯,故而,地狱中的鬼说他们没有南瓜。

基督教正式东渐,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也就是万历十年之时,罗马教廷派利玛窦从肇庆进入中原,开始传教。故此,在这回书之前,就是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罗刹女就暗指了罗马教廷。故此,牛魔王曾经到碧波潭万圣龙王那里做客。

孙悟空要帮助祭赛国夺回宝贝,猪八戒打进碧波潭,书中写道:“慌得那大小水族,奔奔波波,跑上宫殿”。故而,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又是“奔波”之意。 元稹 《楚歌》有这样两句:“ 三峡连天水,奔波万里来。”景教不远万里来到“灞”,直到明朝才形成传教规模,确实是够辛苦劳碌的。

孙悟空也有奔灞健将

美猴王手下有四大健将,两只赤尻马猴是马流元帅,两只通臂猿猴是崩芭将军。其中,“崩芭”与“奔灞”近音,这其中又是什么意思呢?

崩芭,是音译,意思是蒙古语中的勇士。前面讲“敕建护国金光寺”时,已经交代这座寺院是元代所建,明代成化年间敕封大隆善护国寺,通臂猿猴以蒙古勇士而作“崩芭”将军,也就意味着“奔灞”两鱼精与《西游记》中的宗教有关了。

孙悟空惩罚了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割去了他们的耳朵和嘴巴,也就等于惩罚了崩芭二将。这其中的寓意,又是十分令人费解。耳朵是听,嘴巴是说话,岂不就是“观音”?

《西游记》的时代背景是明中后期的思想启蒙,西学东渐方兴未艾。汉代以来(灞)至大唐及其之后的王朝,本土宗教基本上是儒道佛三教并立的格局。但在这样的大格局之中,又存在着三教相争,此起彼落的争斗。历史上经历了“三武一宗”革佛,《西游记》中又以“大觉金仙”写到了宋徽宗革佛。

景教的东渐,又将对东方教派形成严重冲击,犹如祭赛国宝塔上的明珠被偷去。故而,西天取经佛法东渐的总执行者观世音菩萨也得遭罪了。

花果山原本是如来佛祖打造的,这里的“崩芭”将军同样也难以幸免。

请问《今日头条》中旅行诗人安安,野史日记,作家笑以苛,这三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地摊文学家

《西游记》唐僧扫塔,金光寺失舍利一节,其中的重头戏,就是孙悟空跟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虫和万圣龙宫的互殴,尤其是这个神秘莫测的九头虫,着实有点真本事,一时间叫猴哥和八戒两兄弟眉头紧锁,一筹莫展,找不到下手的好办法。

对于“奔波儿灞”和“霸波尔奔”这两只小妖精,似乎真的是不值一提,你像这样级别的妖精,猴哥一路上不知道遇到了几千几万个。什么小钻风,有来有去,精灵古怪与古怪精灵,本事基本算不上,长的模样也不俊俏,真叫人没法有太多的印象。也是,你也不看看猴哥手中的金箍棒,这样的小妖,那真是擦着就挂,可不是简单上点金疮药就可以保命的问题啦。嗯,金箍棒13500斤重,一般人还真轮不起来,搁在身上,无异于是泰山压顶,分分钟被压扁的份。

今天,旧事重提,你我又梦回西游,直面这两位小妖。本公子突然发现,这俩名字似乎真的有点意思,值得玩味。嗯,一个叫做”奔波儿灞“,一个叫做”霸波尔奔“,而美猴王花果山麾下的猴子猴孙中也有这么两个类似的猴精,就是所谓的花果山四健将。两个赤尻马猴被封为马流二元帅,另外两只通臂猿猴则被称作是”崩芭二将“。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崩芭,嗯,有意思吧。这就联系上啦!

长公子扶小苏认为,这是个关键的契合点,从这个点出发,我们就可以顺藤摸瓜,一窥究竟,看到一段不为人知而又非常有趣的故事。其中,不仅涉及到两位小妖的名讳问题,更隐喻着美猴王和九头虫的一段往日恩怨,爱恨情仇。

茶余饭后,本公子邀您来一起揭开这个封印许久的谜团——你是我的眼。

第一、“崩芭”或是”奔灞“名讳曾经记忆着美猴王和九头虫的一段永不磨灭的友情岁月。

长公子你这话说的,有点太突兀了吧?九头虫和猴哥可是一对有你没我的死对头啊!而且最后,猴哥还找帮手二郎显圣杨戬把九头虫给射伤,差点要了他的老命。亲,不要急,你且容本公子细细道来。

我们先摆出来一个观点:九头虫就是曾经的花果山七大圣中的覆海大圣蛟魔王。

(一)美猴王与奔芭二将。

美猴王学艺归来,软磨硬泡抢东海龙宫,然后,把如意金箍棒一立,大大大,就收获了万千粉丝,七十二洞妖王对猴哥是崇拜得不得了,五体投地,顶礼膜拜。

孙悟空一番搬弄整理,从傲来国”借“来各种武器装备,把花果山猴子猴孙连带各种大妖小怪都武装起来,排兵布阵。嗯,毛手毛脚的猴哥,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他还是很有管理头脑的。整个花果山一片生机,治理得井井有条,有条不紊。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花果山一代妖王了。

嗯,老话说得好,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未雨绸缪,美猴王智者千虑,眼光长远,他要保花果山猴子猴孙的万年不老逍遥自在小日子,要提防”人王“、”魔王“等的对抗,袭击。

这个时候,起了关键作用的,就是花果山的四健将,四只资深的猴族老猴,两只赤尻马猴,两只通臂猿猴,嗯,算得上是妥妥的长老级别的了,也许经层辅佐过以前的某个旧主,猴王。

所以你看,慧根固有的仙胎,美猴王就封俩赤尻马猴为”马流二元帅“,通臂猿猴为”崩芭二将“。

猴王将那四个老猴封为健将;将两个赤尻马猴唤做马、流二元帅;两个通背猿猴唤做崩、芭二将军。将那安营下寨,赏罚诸事,都付与四键将维持。——吴承恩《西游记》

亲,你且来看,这孙悟空还真有点做领导的派头。花果山具体事务都交给马流二元帅和奔芭二将打理,猴哥自己统领他们就行了,嗯,这个管理框架很科学,作为一代妖王,猴哥不可能什么事儿都管,因为,这个世界上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完完全全的全才,什么都懂,什么都管,鼻子眉毛一把抓。

所以你看,奔芭二将对猴王孙悟空,对整个花果山山头来说,都意义重大,举足轻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将相和。猴哥把握大局就好。

他放下心,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施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 贤友。——《西游记》

猴哥从具体的繁忙事务中得以脱身,然后就是舞枪弄棒,五岳四海”遍访英豪“、”广交贤友“,在花果山来了个义结金兰,歃血为盟,拜了个七大圣,就是: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左“反犬”右“禺”】狨王,加上美猴王,正好七个,称兄道弟,好不热闹。后来他们又都大圣。

这其中,就有个覆海大圣蛟魔王,他正是后来祭赛国碧波潭里的九头虫,万圣老龙的赘婿。

后面的事情,你是知道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被天庭和西天合力围剿,被佛祖一个如来神掌镇压到五行山下。面对神佛两界的强强联手,七大圣也无奈做了鸟兽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自奔前程,躲祸去了。

(二)蛟魔王九头虫与”奔波儿灞“和”霸波儿奔“。

花果山昔日荣光,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一去不复返。七大圣也曾经一起玩耍,一起切磋武艺,推杯交盏。我们有理由相信,花果山七大圣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甚至,在猴哥被压在五行山下500年,哥儿几个也曾经去探望过他,包括蛟魔王。

蛟魔王脚踩云朵,隔空望去,不得了,不敢下去了。为啥呢?恭喜你答对。原来,佛祖不但给五行山加持了五行术和六字真言,更要命的是,还特意派遣了山神土地和五方揭谛看管。

如来即辞了玉帝众神,与二尊者出天门之外,又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西游记》

你看看,这就没办法了,蛟魔王连近身美猴王都不能够,有人专门监管呀!论神通,硬实力,好像打过山神土地和五方揭谛也不是多难。可是,之后呢?眼前的孙猴子就是最好的例子,血淋淋的教训啊!

蛟魔王只要放弃了这个念头,好酒好肉带了不少,猴哥无福享用。

回转身,蛟魔王急匆匆地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另寻出路去了。

蛟魔王改头换面,根据他的尊荣,九个似蛇似鸟的脑袋,就化名九头虫,做了乱石山碧波潭万圣老龙的上门女婿,万圣龙女的老公。

作为碧波潭的继承人,九头虫对万圣龙宫做了一番努力,重新搞了一套管理模式。依葫芦画瓢,根据花果山美猴王的方法,依据崩芭二将等的管理框架,怎么来一套。可惜,他到碧波潭时间太短,根基不稳,万圣老龙也没完全同意,不过是划拨了一部分虾兵蟹将归他指挥。这其中,就有两条鱼怪,就是鲶鱼精和黑鱼精两位。

九头虫就把他们视作心腹,取名”嘣啵儿霸“和”霸波尔奔“。奔波儿灞,霸波尔奔,无非就是花果山崩芭二将的名号,加长版,多了几个字而已。

不信你看,九头虫偷了祭赛国金光寺黄金宝塔中的佛骨舍利,就安排这两位去巡守宝塔。这是一层意思。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二、”奔灞“两字是九头虫对昔日兄弟美猴王的质问、不满,乃至挑衅。

昔日的花果山七大圣,个个都是妥妥的妖王,妖精出身,毋庸置疑。

就跟施耐庵《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一样,大家一起,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惬意得很。可是呢,宋江招安了,美猴王走上了取经路。从此,曾经的一代妖猴孙悟空也开始喊别人”妖精“了。

这在九头虫眼里,就等于是各自分道扬镳了,猴哥成了太乙金仙,他和其他兄弟都是妖精,似乎就站到对立面了。这叫九头虫很不爽,他对曾经的这个兄弟美猴王产生了质疑,甚至怨恨。所以你看,他就暂居碧波潭,要做拦路虎。看看猴哥是什么个意思。

亲,你且来看九头虫的一番操作,太有意思了,实在是有意为之,故意找茬,为难孙悟空。一句话,他的所作所为,就是针对美猴王的。

(一)入赘碧波潭。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明代人,说的是两汉和唐朝的故事,从时代背景上说,在封建时代,一个大男人,堂堂七尺男儿,顶天立地的汉子,上赶着去做别人家的赘婿,上门女婿,实在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九头虫这样做,显然是有备而来。天大地大,哪里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呢!他还就选择了碧波潭万圣龙宫做落脚点,也正是取经人的必经之路。至于他和万圣龙女的感情,本公子认为,多半是利用关系。九头虫搞到舍利,却教唆万圣龙女去大罗天瑶池王母那里偷灵芝草,大罗天在什么地方?神仙居,三界主宰玉帝的直属地盘,哪有把老婆送去天宫以身犯险的男人?不经推敲。

这无疑是在挑衅天庭。嗯,九头虫就心说了:”美猴王干过偷王母蟠桃的事,我也来怎么一遭。“说到底,也是给猴哥提个醒的意思——你也曾经是妖猴,不要忘本了。

(二)盗取祭赛国国宝舍利子。

美猴王不是走上了取经路,想成佛吗?好么,针锋相对,九头虫计上心来,就借一阵血雨腥风,把金光寺的舍利给偷走了。有点想要猴哥放弃取经念头的意思。

后面九头虫跟美猴王狭路相逢,面红耳赤,他就跟孙悟空聊上了:

那怪道:“你家居何处?身出何方!怎生得到祭赛国,与那国王守塔,却大胆获我头目,又敢行凶,上我宝山索战?——《西游记》

你看看,九头虫对孙悟空是完全的质问语气。你家住哪里?你出身什么地方?单刀直入,明摆着是提示猴哥,不要忘记了你的出身,你跟我一样,都是妖精。装什么大头蒜。

那驸马闻言,微微冷笑道:“你原来是取经的和尚,没要紧罗织管事!我偷他的宝贝,你取佛的经文,与你何干,却来厮斗!”——《西游记》

孙猴子照样吹嘘了一番,一副不认识的样子。九头虫什么反应呢?巍巍冷笑。哦,齐天大圣,太乙金仙,你好牛气的样子。你不是做了神仙,西天取经嘛!你取你的经,我偷我的舍利,管你什么事?

你看看,九头虫想想当年花果山七大圣的风光,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对孙猴子很不满意,气上心头,直接怼了起来。

九头虫就心说了:“搞舍利就是等你的,就是要看看你什么反应,几个意思。”

(三)奔波儿灞与霸波尔奔巡塔。

九头虫安排奔波儿灞和霸波儿奔去巡塔,看守金光寺黄金宝塔,明摆着就是叫这哥俩去踩雷,去送人头的,就是给取经人特别是孙悟空传递信号的。不是吗?这哥俩被捉住,就跟孙悟空说了,九头虫早就打听到取经人要经过祭赛国,所以派他们来巡塔。你想啊,这宝贝舍利早都被九头虫给偷走了,一个空塔有必要看守吗?这不是故意给别人留线索嘛!再者说了,美猴王的手段,九头虫这个曾经的兄弟太清楚了,安排俩小妖小怪,都不够孙悟空塞牙缝的。嗯,给美猴王传递一个清楚的信号——蛟魔王在此恭候大驾。怎么个意思。

果不其然,孙悟空在塔里捉住了这哥俩,然后一番拷问,顺藤摸瓜,九头虫就浮出水面了。

本来么,九头虫就对孙悟空有所抱怨,再加上猴哥前面刚刚捉牛魔王去了西天,他可不就要发狠,设计,问猴子个究竟嘛!嗯,有点兴师问罪的意思。

到这里,你就明白了,原来,这奔波儿灞和霸波儿奔一对难兄难弟,就是九头虫作为传递信号用的。

第三、预示着孙悟空和九头虫反目成仇与截然相反的命运——大路朝天与仙妖之别。

我们最后再来看下这两个有趣的名字,”奔波儿灞“和”霸波儿奔“,俩名儿,完全颠倒的排序,“奔芭”最终成了”芭奔“,同样的字,截然相反的序列,这无疑暗示了美猴王和蛟魔王最终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子。

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经过一番的激烈争斗,孙悟空+猪八戒+小圣杨戬和梅山六圣,组合拳,搞定了九头虫。九头虫被杨戬的宠物哮天犬给咬掉了一个脑袋,身负重伤,忍痛逃跑去了妖魔丛生的北海之地。

九头虫的结局也很有意思,耐人寻味。猪八戒和杨戬一样,都要一心置九头虫于死地,要彻底搞死他。杀伐无数,一向对各种妖精从来都是下死手的孙悟空,这个时候,他却做了个匪夷所思的决定。

孙悟空急不可耐地上前,阻止了八戒和杨戬的行动,不许他们继续追赶九头虫,放他一条生路。这也可见,美猴王对九头虫,对曾经的兄弟蛟魔王,还是有感情的,并不是那么绝情。毕竟,人心都是肉长的,以前的种种好处,怎么能说忘就忘呢!

奔波儿灞,霸波儿奔。嗯,美猴王和蛟魔王,一个继续做妖精,一个继续西天取经,走向了对立面。

其实,悟空的心思也很复杂,他西天取经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五行山下压500年试试?那个滋味不好受哇。猴哥哪里是去取什么经?他也是在寻求一种解脱的办法,重获新生,成佛成圣有多大意思?无非是借取经路,借助圣佛的名号,给自己个完全的自由身。这一点,恐怕九头虫是没想到的。

猴哥心说:”好兄弟呢!还哥哥呢!一点都不理解俺老孙的心理和处境。“宝宝心里苦啊!

综上,奔波儿灞和霸波尔奔,这俩名字,是作为蛟魔王的九头虫和美猴王曾经昔日花果山七大圣兄弟情的一种印记,也是九头虫对踏上取经路的孙悟空的质疑、质问、不满乃至挑衅。这俩名字本来就取自于花果山一对通臂猿猴奔芭二将,九头虫故意借用这几个字眼,派出鲶鱼精和黑鱼精,给孙悟空传递信号。结果,不论九头虫怎么暗示,多次给猴哥使眼色,孙悟空一副不认识的样子。这俩颠倒的名字,也预示了孙悟空和蛟魔王截然不同的命运,至少从表面上看,他们已经站在了完全的对立面,一个注定成佛成圣,一个则永世为妖。

——逍遥梦;总不够漫长,可我们需要梦想。朋友情;总会让人神伤,可我们还是念念不忘。雨;下得再漂亮,可我们还是喜欢阳光。你;虽不在我身旁,可我从未将你遗忘。亲爱的好兄弟,最近好吗?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了评书里,有奔的木,木的奔,我不由自主的笑了。

刘兰芳评书《岳飞传》里小矬子汤琼和岳雷去北国盗地理图,俩人需要化名,汤琼随口就说,我叫奔的木,你叫木的奔。

看,这两个名字是不是和奔波儿灞,霸波尔奔相似?

还有,动画片里有皮皮鲁,鲁西西 ,也是相似的。

回到问题:《西游记》里的两个妖精奔波儿灞,霸波尔奔它们的名字有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可能纯属信手拈来

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代号,妖精的更是了。好比汤琼和岳雷,化名奔的木,木的奔,能有什么意思?随便弄个名字就行。

和它们的原形有关

奔波儿灞是鲶鱼精,霸波尔奔是黑鱼精,它们俩起名当然要贴合它们的原形。

比如,《白蛇传》,白蛇就直接姓白,叫白素贞,青蛇,直接叫青儿。都符合它们的原形。

咱们试想,两条鱼,一条是鲶鱼,一条是黑鱼 ,它们在水里是不是往来穿梭?水少的时候是不是打挺?会发出啪啪啪的声音?谐音霸,霸?

还有,黑鱼,鲶鱼是水里的一霸,专门吃小鱼,它们都是肉食凶猛的鱼类,一般鱼塘里是不敢留的,是不是也有这个原因?

再有,它们作为小妖,只能听命于它们的大王,一会儿朝东,一会儿朝西,被指使的脚不沾地,可不就是“奔波”吗?

[呲牙]我理解的很肤浅,但希望您阅读之后能发出一笑,能给您带来轻松和愉悦,谢谢您的阅读!

这俩名,颠倒一下,活泼幽默,奔波,指在水里,也指在生活里奔波

这个得去问吴承恩了,实在不行问问六小龄童也可以。

还有小钻风,总钻风,精细鬼,伶俐虫我们都不知道什么意思

在古典小说西游记的众多妖精中,有很多当时不值得一提的小妖精,却在网络异常发达的今天,摇身一变,成为全民网红,其中两个鲇鱼怪“奔波儿灞”和“霸波儿奔”就成了网红之中的翘楚。

这两个小妖精,没什么太大的本领,之所以走红,只是因为他们的名字,实在是太过讨喜。以前看电视剧的时候,以为是导演自己加的,翻看原著才知道,原来原著中,的确有这样一个很有喜感的名字。

人们不禁对这两个名字产生了很多好奇。为什么吴承恩要写这两个名字。这两个稀奇古怪又很有趣的名字,又有怎样的微言大义呢?

很多解释似乎有些过多解读。而我认为,这两个名字的出现,或许只是源于作者的一次玩笑或者是某些恶趣味。

对于古典名著,可谓常读常新。或许正是因为古典名著有这样的特性,让很多古典名著被过度解读。把许多没有的东西,强行加入进去。有些解读的确有了锦上添花的感觉,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解读,未免有些画蛇添足了。

在西游记中,起名的恶趣味并不是奔波儿灞和霸波儿奔独有的。在狮驼岭中,也有这样的小玩笑的存在,比如巡山的小钻风。与其引经据典来证明小钻风这个名字的微言大义,倒不如想着,小钻风也许在妖精的世界里,和王富贵、刘翠花一样的普遍。

那么,回到问题,这两个比较讨喜的名字,真正的含义,也许很简单,只是因为好玩而已。虽然在小说创作中,总要埋伏笔,作铺垫。但我们看很多古典名著,就会发现另外一个创作中容易忽视的细节,那就是生活性的体现。

无巧不成书这是小说中的笔法,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的本质。小说既然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一些细节之中,与其想方设法埋伏笔,倒不如还原生活的本质。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是一种平淡之中的趣味性。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惊天动地,并不是所有的岁月都会激情燃烧。平淡才是生活的真相,只可惜,这种平淡,并不能被现在人所接受。人们似乎更渴望猎奇,而不愿意柴米油盐的生活。

在西游记中的这两位可爱的鲶鱼精,奔波儿霸源自吐蕃语的音译,而后面的霸波儿奔,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之处,既然是一对鱼精,索性就把名字倒过来,这就形成了另一个名字,我想,这种别具一格的改变,完全可以看成是作者的一次幽默的闲笔罢了。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无趣。因为当结果是作者随意而为的闲笔,一切猎奇的心理以及寻找噱头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但我想说的是,绝大多数伟大的作品,都会把一些闲笔,作为作品的一部分来刻画。大部分闲笔和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的联系。甚至说去掉也没有太多的问题。

也许,优秀和伟大的差别,就在于这不起眼的闲笔,书画中有留白,小说中有闲笔,这种没有太多意义的闲笔,可以让人们找到一种会心一笑的惊喜。奔波儿灞和霸波儿奔这两个小妖精,就成了让人会心一笑的闲笔。也许没有太多的意义,甚至没有太多的戏份,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这两个小妖的名字,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来自于外国。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途上遇到了许多强大凶悍的妖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实上,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妖怪,大多数也算是精彩绝伦之辈,都有自己的拿手本领,但是西游记中也有两个没啥本事的小妖怪,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便是“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本是九头虫的手下,他们和唐僧一行人是无冤无仇的,但是九头虫偷盗了祭赛国的舍利子,且万圣公主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他们担心唐僧师徒路过祭赛国的时候发现这些事情,前来多管闲事,所以让“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前去巡查,结果这俩妖怪非常倒霉,直接被孙悟空给捉住了。这俩小怪也没什么骨气,立马就把九头虫的故事给交代了,然后带着孙悟空去到了龙宫,由此开启了孙悟空一行人和九头虫的争斗,这便是九九八十一难中的其中一难!

从西游记中的故事来看,“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只妖怪似乎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那么为啥他俩会给大家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事实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还得感谢电视剧!

在电视剧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妖怪就是典型的受气包!在大众的印象中,妖怪一般都是法力比较强大的,远比普通人有本事,所以他们一般是吃香的喝辣的,然而“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俩妖怪的出场却非常寒酸,只不过是一盘小菜,一把壶,一只碗!这哪里是吃香的喝辣的,普通人过得都比这个好,由此可见这俩家伙混得有多惨!再加上这俩家伙的呆萌样子,顿时让大家觉得非常好笑!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俩妖怪看起来笨手笨脚,日子也过得并不好,让人觉得非常搞笑。再回顾他俩在水底龙宫的待遇时,更让人印象深刻!当九头虫和其他虾兵蟹将都在大快朵颐,吃香喝辣时,就只有“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被排挤在外,被安排去外面巡查,让人感到非常心酸。这两人憨傻、搞笑、呆萌,活像一个受气的小媳妇,被人欺负了还不敢吭声,让人觉得非常好玩,而且在开心之余,大家也会感到些许心酸,因为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种人!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大家非常喜欢,那么这俩人的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啥读起来这么拗口,根本不像是中原人的姓名呢?

奔波儿这个词我们还是能够理解的,意思是这两人是劳碌奔波的命,但为啥会加上一个灞字呢?中原人似乎很少这样取名吧?事实上,我们从这俩妖怪的话语和他俩的待遇可以得出一个推论,那就是这俩人根本不是中土之人,他们的名字其实来源于中土之外!

原文:爷爷,此城名唤祭赛国,乃西邦大去处。当年有四夷朝贡:南月陀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西本钵国。

按照“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的描述,祭赛国的周边有四个国家,其中一个叫本钵国,而这个“本钵”二字和“奔波”二字的读音非常类似,很可能“奔波儿灞”之所以取名为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来自于本钵国。本钵国在祭赛国西边,很可能就是古代的吐蕃,而吐蕃有一个教派就叫做本教,本教中有个频繁使用的词语念作“bon pa”,读起来特别像是“奔波儿灞”,也就是说,其实这个本钵国很可能就是本教和吐蕃的合称!

事实上,“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在九头虫处如此受欺负排挤,也很可能和他俩来自于本钵国有很大的关系!他俩名字不像当地人,外形不像当地人,一看就是外来户,自然会受到那些本地人的排挤了,如此才出现了“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二人受气的搞笑模样!

结语

综合来看,西游记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只妖怪,很可能来自于本钵国!这个本钵国很可能指的是古时候的吐蕃,“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也取材于这个国家的一个常用语“bon pa”。也正是因为“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长相和名气和当地妖怪差别很大,所以他俩才会遭到排挤,和当地妖怪形成巨大的反差,产生戏剧效果!

(本文主要参考《西游记》)

大概明朝也有外国人在,隐隐约约的听过外国人名字,吴承恩在西游记中照葫芦画瓢起的。

看过《西游记》影视剧的人都知道,“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

她们名字的意思是什么呢?

有人会说,奔波儿灞是个鲶鱼精,灞波儿奔是个黑鱼精,两家伙由于精明伶俐,因此被九头虫重用,是个跑腿的劳碌命。因此两人都叫了奔波的名字。

其实,非也。

我们看看影视剧里怎么说:

唐僧师徒进了金光寺,拯救金光寺的和尚,金光寺方丈说,我们这里叫祭赛国,当年四夷朝贡,南月坨国,北高昌国,东西梁国(即女儿国),西本钵国。

本钵国是个什么国?

唐朝时,我国西南确是有个吐蕃国,就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和亲的那个吐蕃国。依照音译,本钵国也就是吐蕃国。

吐蕃国有个原始宗教,名叫苯教,苯是本巴的音译,即bon--pa,是一句神灵的咒语,相当于道家的急急如律令,佛家的六字真言或者基督教的阿门。本巴两个字也被称为奔巴,崩波,奔布尔。

由此可见,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两人应该来自本钵国。他们的名字就是本巴两个字的外延。意思就是说,这是两条来自本钵国的鱼。

可见,吴承恩在写《西游记》的时候,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因为一首抖音神曲《扫塔遇小妖》,那魔性的旋律和歌词,我是灞波儿奔他是奔波儿灞,灞波儿奔波儿灞两个快乐小妖怪,人见人爱美如花,我是奔波儿灞他是灞波儿奔灞波儿奔波儿灞,两个快乐小妖怪,宝塔里面藏起来,喝喝酒 吹吹牛,自由自在乐逍遥快活似神仙,唐僧真讨厌扫塔到身边,孙猴子法力无边,唐僧唐僧救命啊,快把紧箍咒儿念

这首歌非常魔性,听过的人情不自禁来回循环着听,还特别引人入胜。

要说这两个妖怪的名字嘛,其实很简单,就是在河里奔波着的两个低层的小妖精嘛!

妖精也是要有名字的,随口来两个,又对仗又好听嘛!他们俩自己肯定没想到,自己的名字还让这么多人这么好奇呢!

  

  最近,在抖音上有一个非常火的音乐就是:“我是灞波儿奔,你是奔波儿灞”朋友们,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奔波儿霸和霸波儿奔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这两个小妖精是来自《西游记》当中的。西游记中奔波灞儿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到底是啥意思呢?

  

  1.《西游记》中一些奇怪命名颇有趣味,其中最难忘的应该就是奔波灞儿和灞波儿奔了。《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涤污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九头虫驸马与万圣龙王来奥祭赛国,

  

  2.偷走了宝塔中的舍利子佛宝,并派鲶鱼精奔波灞儿和黑鱼精灞波儿奔在塔里巡逻,被孙悟空捉住,割了下唇彻底毁容。3.据学者考究,奔波灞儿其实是藏语中:“吐蕃人的”英译,吐蕃就是今天的青藏高原一带,这可能包含了两人老家的方位信息.即:乱石山碧波潭和这一回里虚拟的“祭赛国”,地理设定极可能是在吐蕃地区。因此吴承恩直接用藏语音译命名两只小妖怪,而两个名字互相颠倒的现象,在其他地方也有出现如:刁钻古怪,古怪刁钻。兴烘掀,掀烘兴等等。都非常诙谐有趣。

——本回答为西安鼎昂数字货币智能量化全自动炒币机器人(历时收益,数据核对,实况直播)公司整理。

第一次看西游记这集,听到这两个名字不由得嘿嘿笑起来,边笑边念。这两名字是点人笑穴呢。

一、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一对好基友,快乐兄弟俩。在《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涤垢洗心惟扫塔,缚魔归正乃修身”里记载:黑鱼精灞波儿奔与九头驸马与万圣龙王来到祭赛国显大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去塔中的舍利子佛宝。奔波儿霸是一条鲇鱼怪,经常和灞波儿奔搭档出巡。这天灞波儿奔与奔波儿霸这俩小妖被遣来跟踪唐僧一行人,被悟空擒住。行者道:“才然供了口词,一个叫做奔波儿灞,一个叫做灞波儿奔;一个是鲇鱼怪,一个是黑鱼精。”大家都觉得这乱石山碧波潭的两只鱼精名字好奇葩,那么为什么吴承恩会取这样拗口的名字呢?

二、俏皮的吴承恩让我们傻傻分不清谁是奔波儿灞,谁是灞波儿奔。据学者考究,乱石山碧波潭的两只鱼精“bon-po-pa”的音译来源于藏语。藏语bod的发音意为吐蕃,po-pa为本地人,也就是吐蕃本地人,作者信手拈来直接音译,正反一颠倒就是俩兄弟的名字。于是黑鱼精和鲇鱼怪就有了这样奇葩有趣的名字,真是让人脑洞大开。吴承恩在《西游记》里尽显风趣幽默的笔风,例如黄狮怪手下的刁钻古怪、古怪刁钻,红孩儿的小妖云里雾、雾里云、兴烘掀、掀烘兴等。

三、机缘巧合《西游记》这俩个鱼精的组合红遍网络。有人用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这两个形象制作了搞笑的表情,续而引发网友用来制作奔波儿灞与灞波儿搞笑对话的热潮。一个是机智贱,万事通,另一个是呆萌蠢,问题多。原本《西游记》两个不起眼的小妖被网友们发掘出来,制作成大众娱乐的形象。其实到现在,他们俩谁是谁我还分不清楚呢。欢迎收藏本文。

这两个小妖要是知道他们在人间成为网红,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奔波儿灞与灞波儿奔是智慧的结晶,文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在奔波的世界里,感受《西游记》的文字之美,故事之精彩。感谢吴承恩给后世留下的文学瑰宝,奔波儿灞与灞波儿的真正含义也许只有作者自己知道,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热爱。你觉得呢?

一般认为小说起源于评书的剧本即话本,我认为《西游记》是例外,它一定是起源于单口相声的剧本,暂称为笑本。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里讲了,和吴承恩老家江浙一带方言有关,因当时官府鱼肉乡里百姓有苦难言,取这两个名字是方言里骂人的话的谐音。时间久了记不清出处,有知道的可以继续提供线索。总之跟活泼可爱风的网络歌曲南辕北辙

这不就是西游记里两只搞笑的小妖怪吗,好像是鲶鱼精还是啥鱼精。

[捂脸][大笑][大笑][大笑][大笑]看我的名字

就是个代号而已。

鱼吐气泡的声音

还真不知道

奔波儿灞和霸波尔奔都属于水族通用语音译而来。奔波儿灞意为红色珊瑚石,而霸波尔奔则是深海勇士的意思。

如果说这两个妖精名字的含义,我想作者一定是在提醒世人,奔波儿灞,奔波一生结果是罢了。霸波尔奔,罢了还得奔波人匆匆来,忙忙碌碌,悄悄去,无影无踪。就是过客。红花就那么几朵,大多数都是绿叶,衬托。唐三藏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修成正果。一路斩妖除魔,需要多少绿叶衬托?一将功成万骨枯啊。我是绿叶,心有阳光。万法归一,岁月如歌。

就是活鱼扔在地上发出的声响,预示着两个倒霉鬼的到来,感觉很幽默。

古代大户人家根据下人外形以及性格、长相等给他们起的小名或外号,在一些古代小说,剧本里也常能看到尤其元曲最多。类似于现在大人称呼小孩,调皮蛋、机灵鬼、猪娃娃。

不懂

试试用上下嘴唇相碰,发出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的声音。

这8个字,就是鱼儿吐泡泡啊

奔波儿的爸爸,爸爸的奔波儿[泪奔]

  • 姓名:
  • 专业:
  • 层次:
  • 电话:
  • 微信:
  • 备注:
文章标题:在《西游记》中,“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妖精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你如何理解?
本文地址:http://1emo.55xw.net/show-1081289.html
本文由合作方发布,不代表职业教育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职业教育网

热门文档

推荐文档